2018-05-21 10:55:52
廣告公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。
巨頭們的權威開始式微,廣告生意變得四面楚歌,腹背受敵,碎片化的數字媒體中,似乎充滿了新的颠覆者。
在 4 月中旬,世界最大的廣告集團WPP的CEO蘇銘天爵士離職,在行業内引起轟動。蘇爵士在廣告行業叱咤風雲四十餘年,通過投資并購,一手把WPP( Wire & Plastic Products Group)一家塑料制品公司,做到了廣告業No.1。他的離職,是對廣告行業影響深遠的事件。
而在我的身邊,近一年内,有很多廣告公關的朋友,去了互聯網平台、去了内容媒體。東城區的朋友們,金寶街的朋友們,更多的變成了海澱區的朋友們,朝陽區的朋友們。
我們都看到,廣告公司的蛋糕被人切走了。
但到底是被誰切走的?又是如何切走的呢?
以往廣告業最核心的兩大門檻是專業人才,和壟斷資源。“要麼自己變成巨頭,要麼被巨頭收購” 幾乎是廣告公司規模發展的必然路徑。
大公司通過多年打造的完整體系和運作機制,形成人才和資源的壟斷,在過去幾十年裡,強有力的控制着行業的整個鍊條和利潤。外界的人都聽過奧美、JWT、群邑,但卻不一定知道,這些都是屬于WPP一家公司。
以往的廣告業,有時候,跳槽隻是意味着換樓層而已。
但是在近兩年的時間裡,整個傳播環境極速變化。其中數據發展、快節奏的碎片化趨勢,不僅影響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,同時也悄悄改變了廣告業分蛋糕的規則。
規則變化後,通過擴大規模,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集團,從而取得壟斷低價,突然變得沒那麼重要了。
效率和可驗證性,成為分走廣告業蛋糕的新規則。
還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:
以往的廣告是大家閉着眼睛憋幾個月靠直覺賭命,
現在的廣告則更适宜于睜着眼睛看着數字持續賭。